◎蘇清華 家庭美育倡導人
當我給孩子們講完《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么?》這本書后,我想知道孩子們怎樣看待如此精致的手工,因為孩子的觀察都是非常敏銳的,細致到不放過動物嘴上的幾根胡須或者鱷魚嘴里的一顆牙齒!于是我合起書問:“大家知道這本書中的動物是怎么做出來的嗎?”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孩子說是拍攝的照片,小部分孩子說是畫出來的!在我的藝術課堂,孩子們經常做撕、剪、折、貼、畫相結合的美術作品,對他們來說,剪貼畫并不陌生!
我再次翻開書,請孩子們仔細觀察,他們湊近書認真地研究,才有大一些的孩子對我說:“老師,好像不是照片,但也不完全像是畫的呀?好像是貼的,真精致!”接著是一片贊嘆聲,的確,作者的手工值得贊嘆!從孩子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這本書中呈現的動物能夠達到“幾近亂真”的效果!只要稍微拉遠一些距離,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像是拍攝的動物照片,難怪孩子們很難看出那制作的技巧。
說到技巧,本書作者真是有巧奪天工之技,根據動物的不同形態特點,采用了撕、剪、揉、染、拼、貼等等多種創作手法,把動物們塑造得惟妙惟肖!在孩子們爭相叫著“大象!兔子!長頸鹿!猴子”的聲音中我們知道:形象的酷似使孩子們能夠僅從局部就可看出他
們認識的動物!作者還用高超的技巧表現了動物的特點和霎那間的神態,那正在吞蛋的食卵蛇、腳拿食物的黑猩猩、舞步優雅的藍足鰹鳥、在輕濺的水花中捉魚的鵜鶘……作者創作的動物不但形神兼備,而且連質感也似觸手可及,我們似乎能吹起兔子那輕軟的耳毛、摸到
臭鼬蓬松的體毛,還有河馬身上厚皮的韌性,甚至能感覺到嬰猴眼里閃爍的光團!創作者真是把玩各種紙藝的大師,有時利用紙的絲長和柔軟等特點撕出動物毛茸茸的感覺,有時利用紙的厚度剪出動物的尖角、硬殼等部位,有時利用紙的紋理表達動物身上奇幻的花紋。作
者也常常把紙揉皺后再展開,暈染上動物的色彩,這樣創作出的形象色彩適宜、也有符合動物特點的肌理效果……總之,創作者用高超的創作技巧賦予書中的動物形象藝術趣味極強的視覺感!
《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么?》也是非常好的一本美術教育課堂剪貼畫的范本!在剪貼畫的諸多范本中,多數是僅僅剪貼出平面的形象。而本書作者把動物身體的各部位分成不同的“塊”,剪成需要的形狀,利用“拼”的藝術技巧清晰地表達了動物嚴謹的結構關系;利用“貼”的手法明示了動物身體各部分的前后位置,這樣的手法在做動物的每一部分時都要精心設計!能夠把結構關系和前后關系如此清晰地明示出來,而且塑造的形象非常寫實,在拼貼作品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可以說作者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如此注重形象的結構關系, 非常有利于兒童觀察理解動物的身體結構,并在繪畫中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照片無法企及的,因為照片中的動物形象都是渾然一體的,其結構關系也掩藏在動物的皮毛之下。當我告訴孩子們書中的動物完全是用紙拼貼出來的時,孩子們在驚喜之余都有躍躍欲試的沖動,想做出同樣出色的剪貼畫來,我知道這就是優秀的圖畫書中藝術創作的感染力,燃起了他們創作的欲望。
作者在創作時巧妙地利用圖畫書中“翻頁”的特點,迎合兒童喜歡猜謎的天性,先展示動物的局部,在孩子的好奇心中再推出動物的全貌,把兒童對科普知識的了解變成了游戲性質的趣味閱讀!每次講這本書,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大聲說出他們猜的動物,看著他們快
樂的笑臉,我們真應該感謝創作者通過優秀的圖畫書,帶給孩子們知識、快樂和享受藝術的幸福!
《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么》,是一本讓孩子認識動物的書。作者并沒有按照動物譜系來介紹動物,而是童趣盎然地從動物的器官入手,將它們分為若干小組,展示出一個個奇妙的、色彩斑斕的動物世界。
作者掩住動物的全貌,用那些獨特的、不可思議的器官來提問, 然后在下一頁說出答
案。由不斷地提問和回答構成的節奏,產生出很強的游戲趣味和戲劇懸念效果,從而將孩子的好奇心和認知的喜悅充分放大,有助于加深他們對動物的理解和記憶。
作者的提問也很巧妙:“如果你是一只……”這顯然是把人和動物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這與人和人之間的換位思考是類似的,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是了解對方、增進溝通的有效途徑。熱愛動物的前提,首先就是了解和尊重動物。同時,這也是一種激發想象力和體驗能力的辦法。每一種動物都渾然天成, 具有完整的形態。當我們目睹動物本身和動物的圖片時,會不由得有一種異類和“它物”的隔膜感。所以,在這里,作者沒有展示圖片,而是將它們變成一部剪貼作品,以調動孩子的手工制作經驗,幫助孩子了解動物的身體構造,拉近孩子與動物的距離。
在剪貼材料上,作者十分講究,每一組動物用的都是特定的幾種紙,都與動物的特征和屬性比較貼近,以至于,我們也可以用材質作為分類線索,對動物重新編組,這是對本書延伸閱讀時,不可忽視的內容。
本書的色彩運用堪稱典范,每一組都冷暖搭配不失力度,色調柔和富有韻味,動物身上和不同動物之間,表現出細微的變化與過度,顯得優雅而協調,猶如一束束品味不凡的插花。同時,這也是對動物屬性的進一步揭示,為孩子提供了又一條分類認知的線索。
讀到最后幾頁,我們發現,還有更詳細的文字資料。作者將書中介紹過的動物在這幾頁匯總,與文字資料一一對應。這樣的設計,讓孩子像游戲一樣地欣賞完書的主題內容之后,再來完整地做一次復習。幫助孩子們進一步記住那些生動有趣的動物。同時,這些文字所介紹的知識內容也更全面、更科學。對于想知道得更多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很解渴的。
最后,我們來猜一猜,作者用同樣的語式,分別就鼻子、耳朵、尾巴、眼睛、嘴巴和腳提出六個問題,為什么卻要用尾巴來做本書的題目?答案就在我們身后——因為其它器官我們人類也有,只有尾巴是我們沒有的。所以,一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介紹動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