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兒童文學博士、兒童閱讀推廣人 )

《阿虎開竅了》終于在中國大陸出版了。當年讀到英文版時,我就一直盼望能翻譯這本書。在今天的中國,越發體現出它的閱讀價值。 這本圖畫書首次出版于1971年,歷經四十多年,魅力從未衰減,它帶給那些晚開竅的孩子莫大的安慰。在美國亞馬遜網絡書店上,有讀者寫下這樣的評論:“這是我的童年最令人難忘的故事書,它聰明地表達了一個孩子如何在更廣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過程!蹦侵弧安粫x書、不會寫字、不會畫畫”的阿虎,沒有因為樣樣比別人“差”而自卑、消沉,它依舊快樂地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阿虎開竅了》是兒童圖畫書,不過,最應該讀它的是父母--那些總擔心孩子“會輸”的父母,那些被“成功學”綁架的父母,那些以愛的名義干涉成長的父母……
從懷孕期開始,他們熟讀各種育兒書,聽各路專家的建議。孩子出生后,開始焦慮孩子的各種發育狀況。上學了,他們的焦慮更嚴重,想盡辦法要孩子擠進重點幼兒園和重點小學,周旋于各種補習班,奧數、舞蹈、美術、英語、圍棋、網球、游泳、空手道……只要成人能想出來的課程,都能在補習市場上找到。有的高瞻遠矚的家長,已經為穿著尿片的幼兒報上了“早期MBA”的培訓班。 可是,父母這種高強度的付出,最后往往伴隨著“失望”二字,而沒有換來高素質的孩子。 成年人一旦劫持了童年,孩子就錯過了更多事情--沒有了小小的冒險、秘密的經歷、挫敗和閃失、痛快的搗蛋、獨處的時刻。孩子不需要自己摸索出一條路,而是一切按照大人鋪設好的路走。孩子成了父母的“方案”“計劃”和“目標”,幾乎沒有旁逸斜出的可能。那些習慣被安排的孩子,偶爾得閑也不知道玩什么好,只有計算機游戲能帶來些微的快樂;更多的少男少女,得了“社交恐懼癥”,余暇時間寧愿“宅”在家里;還有一些老“孩子”,三十多歲了還在家里“啃老”。 在這樣的普遍焦慮下,讓我們拋開那些“成功父母”寫的育兒書,讀一讀這本書。它用最輕巧的方式告訴我們:等待是更耐心的愛! 笨笨的阿虎落后朋友們太多了?墒,“虎爸虎媽”沒有斥責,沒有求助醫生,沒有制訂訓練方案,“虎媽”完全是若無其事的樣子,“虎爸”雖然心里著急,卻只是遠遠地關注,他并不把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而是任由阿虎快樂地玩耍,撲蝴蝶、捉野兔、在雪地上奔跑、在花草中嬉戲……直到時間到了,阿虎全都會了,而且表現得非常好!  有時候,教育是一種等待,它符合兒童成長的規律。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睕]有等待的時間,孩子會失去從挫折中積累經驗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體驗困難的機會。挫折和困難,是孩子成長的阻力,更是助力;等待并不是拖延,提前反而是傷害。 對父母而言,關鍵是要放松自己。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讓孩子有時間和空間去閑蕩、放松、犯錯、做白日夢、按自己的興趣去玩、去學。用平常心養育孩子,要相信自己做父母的本能,不是凡事都向“成功父母”看齊。孩子考不上清華、北大,并不表示一輩子就沒指望了。 讀完這本圖畫書,我們也可以學著龍應臺說一句-- 孩子,你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