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分享曹文軒老師微課文字整理:“讓孩子愛上閱讀,受益一生”。 對繪本的質疑 曹老師在微課的最后,提出了一些觀點:“我們追隨繪本的同時,需要堅決反對繪本的神圣化和神秘化,反對由少數人掌握關于繪本的話權權!辈芾蠋熢涬S手寫的一本札記,取名為“無邊的繪本”。  關于繪本的各種說法,大多都有獨斷的意味。把一種繪本的特征,延伸為所有繪本的特征;蛘哒f,把繪本的某一路數,擴大為全部的繪本路數,并且把這種路數法律化,本質化。
繪本的作者組成方式 給本的作者組成方式,有相當數量繪本的文圖為一個人,但不能因此去斷定這就是繪本最佳的組成方式,但不能描繪成一個方向,實際上,繪本作者的組成方式是多種的,并且都是合理的。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未來的相當長時期,中國原創繪本由畫家和作家一起完成,作者即是一個構思巧妙故事的作家同時又是一流的畫家,這個比例不會很大,很難成為中國目前普遍的存在方式。但這個不能作為中國暫未出現一流繪本的證據所在。證據是我們還沒有漂亮的故事。 中國并不缺少畫家,但能夠理解繪本、畫得到位的畫家不多。他們可以畫很好的畫,但他們還不懂得怎么為繪本畫畫,我們?吹降膱D畫書,基本上還是機械的插圖本。 國外的畫家,對繪本特殊的藝術形式的理解也許更為周全。我們不妨一起看看曹老師寫的《小野父子去哪兒了》。 
一個村莊有8戶人家非常非常貧窮,而最貧窮的是小野家,小野媽媽為了找糧食沒有回來。有一天,小野家父子倆和他們家的一頭毛驢消失了。村子里的人都在猜測他們去哪了? 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他們家欠了7戶人家那么多的糧食,拿什么還?一走了之。事實上,小野是去姑姑家借糧食去。他們借了2大袋的麥子,一路上遇到了洪水、大火和強盜。父子倆不顧生命,去保護借來的糧食,于一天深夜回到了他們的村莊。第二天早晨,他們趕著毛驢,去還糧食,但他們發現一戶一戶人家的門上都掛了鎖。后來,他們知道,自他們離開之后,其他人家陸陸續續逃荒去了。小野父子倆離開村莊的時候,是秋暮初冬,回來時是春天,播種的季節。他們把地耕完了準備播種,這時他們發現,其他幾戶人家的地還荒著。然后,毛驢拉著犁,小野的父親扶著犁。等剩下最后一塊地時,毛驢累倒了,于是小野的父親吃力地拉著犁,小野吃力地扶著犁,耕完了最后一塊地!吧系鹊柠溩,一流的種子”他們把還七戶人家的麥子,撒到了一塊一塊地里。這時,天開始下雨,不大小的雨,好雨!這是天意!從此,他們開始守望這八塊地。麥子開始收穗的時候,七戶人家陸陸續續地回到了家鄉。 這繪本是由意大利畫家畫的,其中有幅畫很震撼心靈。小野父子倆回來的深夜,一輪明月掛在天空,而月亮上的面孔是小野的媽媽,媽媽默默注視著小野的父子倆回到了故鄉,回到了靈魂的故鄉。 
這樣理解圖畫書的中國畫家還不算很多,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等待。 畫并不是至高無上的 圖畫書或繪本,顧名思議,圖畫是本。我們看到那些費工費時的畫,如《鐵絲網上的小花》,那些繪本在翻譯的時候,會產生不光明的想法:撕下來。但這些繪畫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凡繪本它們的畫就一定是至高無上。事實上不少被我們口口相傳的繪本,并不顯現高的畫功,大多數并不是一流的畫家畫的,而是普普通通的插畫家畫的,水平相當于美院畢業生的畫,線條簡單勾勒,大紅大綠的顏色拼圖,能畫出這些繪本的畫家,在中國可以很多很多。繪本的畫,比的不是畫功,而是揣意。 
現在看到的情況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加上一般帶上有創意的繪畫,使這些繪本成為優秀的繪本。從我個人欣賞趨向而言,每一幅畫都能夠成為獨立藝術品欣賞的繪畫。 畫與文,可以平行前行 我們傾向于這樣的說法:好的繪本,畫與文,可以共同承擔一個故事。畫承擔文字未完成的,文字承擔畫未能完成的。他們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表述,畫與文不能分離的。一旦分離,畫成為令人費解的畫,文成為令人費解的文。 繪本的文,是空缺性的修辭,那部分的修辭是由畫來完成,我們把這一點看作繪本的屬性,這一點固然可以作為一個重要品性來判斷,但不可以作為全程判斷,否則作繭自縛,庸人自擾。 事實上不少繪本并沒有這樣的原則?梢杂羞@樣的繪本,畫就是畫,文就是文。他們的配合,主要是畫對文的配合,文字可以脫離畫,而獨立存在。 繪本的文字也可以很美 有這樣一種繪本,文字也可以花枝招展。如“太陽升起來了”,也可以寫成“金色的太陽升起來了”,或“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孩子們看繪本,或者母親讀繪本,可以用這樣一種方式:繪本可以是被看的,也可以被說的,也可以被朗讀的。讓繪本的文字變成很有講究的文字,未嘗不可。讓孩子在讀聽繪本的時候,同時學學語言,提升語言能力,也是可以的!敖鹕奶枴苯o孩子一個金色的詞,同時,讓他們對畫面產生聯想,這不是太對立的事。畫文兼得,可能是不錯的結合,為什么把繪本解釋到讓人以為只剩下畫了呢? 究竟何為繪本,曹老師的理解是以宜寬不宜窄,不要畫地為牢。所以他提出了“無邊的繪本”這個概念。 課堂互動(Q&A) Q:讀的書越多越好嗎?孩子從小讀了很多繪本,到小學一直閱讀量挺大,現在四年級了,但還是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感覺閱讀量和表達能力不成正比,請問下曹老師,有沒有什么秘決,可以打通從知識輸入到產出的關節? A:對一個人來講,當然書越讀越多越好,你孩子總不能停止在繪本閱讀上,他要慢慢過渡到文字書的閱讀上,一個小孩最后的語言能力,是通過文字書的閱讀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這是毫無疑問的。圖畫書給予孩子的并不是他的語言能力。如果孩子在文字書也在看的情況下,依舊語言能力令人不滿,則要看看選的書如何?對圖書品質的選擇是不是出了問題?孩子拿到的書是不是非常值得孩子讀的書?天下的書太多了,如果書的品質很差,語言也很差,這樣的書,既便看得很多,也沒有作用的。 Q:孩子10歲了,總是喜歡讀一些冒險類、科幻類小說,其他的不讀,對于孩子讀書的類型需要有所約束嗎?作為“閱讀偏食”家長又該如何引導? A:小孩的讀書閱讀是要選擇,不可以把百分百的圖書選擇權利下放給孩子,我們不能搞兒童中心主義,也不能搞極端的兒童中心主義。在讀書的問題上,家長要有主導權,孩子讀什么書,家長要有主要意見。如果孩子一味的讀這種書,他的閱讀生態是有問題。就像吃飯需要營養的均衡,“閱讀的偏食”對于孩子成長不利。所以要想辦法引導小孩,在讀這些書的同時,還要對其他書產生興趣,更加廣泛地、立體地閱讀,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才有利語言能力的培養的。 Q:現在兒童90%都在讀國外引進的繪本,歐美日本的居多,無形中加深了對國外傳統和文化的滲入,請問這樣是否也有弊端?可否多多介紹一下關于中國的傳統和經典的繪本? A:繪本的國外文化滲透真的不是很厲害,繪本表達的是普世價值,沒有太多的民族的文化特點,對小孩的文化滲透不是很明顯,對成人文學還是有差異的。中國的原創繪本是剛剛興起,過去的所謂的連環畫,不具備今天的繪本意義,但是現在畢竟出現了很好的原創繪本,比如彭懿先生、朱自強先生、梅子涵先生的繪本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Q:曹老師,您的作品大多是有帶著點悲傷色彩的,主題稍微有點沉重,我作為家長是喜歡看的,但不知道適不適合小孩子讀,他們能不能接受,比如《純美系列》這8本繪本適合多大年齡的孩子看,對于孩子來讀是不是稍沉重? A:想問這位朋友一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沉重嗎?夠沉重了吧!可是你的孩子有必要看這本書?讀完以后,又會能怎么樣的?結果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讀,而且效果很好。我們有多誤解,都說今天的小孩很苦,不快樂,所以我們要給他們看快樂的文字。其實人不快樂的時候,看一些快樂的文字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悲劇性的文字能夠解決他的問題。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有本書,叫《悲劇心理學》,看完這本書,我們就能懂得許多道理,悲劇反而能夠解決我們悲哀的心情。 
就像是過去生活中非?嗟霓r村婦女,她喜歡看苦戲,看完苦戲后,她悲哀的心情反而得以釋放,而喜劇是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小孩可以看我這8本圖畫書,再說這8本圖畫書也不是都講苦難的,也不都是具有沉重主題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