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愛孩子愛閱讀交流群: 群號查看  聯系我們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克蘭.吉利蘭(Strickland Gillilan)
    {{ item.title }}
    {{ list.franchisee_title }} - {{ list.title }}
    一起讀繪本  

    超全收藏 | 20位頂級繪本大師大盤點(下)






    「 遇 見 大 師 」


    當當當!

    終于進入我們繪本大師介紹的最后一期啦!如果在這里沒有找到你喜歡的大師,不妨動動手翻一下前兩期:

    超全收藏 | 20位頂級繪本大師大盤點(上)

    超全收藏 | 20位頂級繪本大師大盤點(中)

    在這一期,約翰君將為大家介紹7位大師,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湯米·溫格爾、五味太郎等,也有大家似乎不那么熟悉的繪本大師。

    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你了解湯米·溫格爾,你就會發現他并不是一個完全的童書作家。他涉獵廣泛,作品從童書到成人文學,從溫情脈脈到犀利諷刺,從奇幻到自傳,每一面都能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在童書創作中,他也非常有自己的原則和觀點。同許許多多大師相同,湯米·溫格爾堅信我們要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和成人們一樣的讀者。

    為此,他反對用簡單的語句打發孩子,讓繪本中的每一個詞匯都指向精準,像一首詩。

    他像戰士一樣地打破種種禁忌,把黑暗沉重的顏色帶入繪本,將人們不喜愛的動物如蛇、蝙蝠、貓頭鷹等作為主角,甚至不避諱陰暗和血腥的一面。

    在這一點上,連桑達克都曾表示《野獸國》的成功部分要歸功于湯米·溫格爾,正是他的影響,才激勵他打破童書界的許多禁忌。


    湯米·溫格爾生于1931年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那里正是德法交界處,常有戰亂。

    在三歲時,湯米失去了他的父親。之后二戰爆發,阿爾薩斯被德國占領,湯米·溫格爾經歷了童年最恐懼的一段時光,這段時光也對湯米的人生影響深遠,在后來的日子里,他不得一次又一次地與童年的恐懼對抗。

    童年的經歷也反應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童書中經常有許多恐懼相關的元素。這一點使他的作品飽受爭議。

    但湯米相信,孩子們需要的不是一派祥和的藍天白云,而是“真實”的東西,就如桑達克所說的那樣——“童書世界有太多禁忌,那些對于孩童所想所感的概念,都不是真實的”。


    童年的戰亂給湯米留下了太沉重的傷痕,也讓他看到了太多的荒謬——荒謬的戰爭、荒謬的大人。他憎恨不公、暴力,渴望尊重與和平。

    他選擇用作品去表達,直擊荒謬、獨裁的世界,呼吁和平與愛。他總是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語言和故事,講述深刻的主題。

    所以你總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人性的丑惡與恐怖,不要害怕他的作品傷害你的孩子,湯米相信:讓孩子們面對恐懼,他們才會明白如何克服恐懼。

    而這,也是湯米對孩子的尊重。


    面對童年的種種,繪畫是他應對這些的唯一工具。很小的時候,湯米就顯露出了繪畫的天賦,他的母親為他保留了一批童年的畫作,這些畫作無論從視角、構圖還是氛圍來說,無一不顯示了湯米畫技的成熟。

    隨著二戰的結束,湯米開始慢慢接觸美國文化,越接觸,他就越沉迷,尤其是爵士樂。

    1956年,25歲的湯米揣著60美金,踏上了美國的土地。并在許多人的推薦下,湯米與知名童書編輯厄蘇拉會面,創作了他的第一本書——《梅隆斯去飛翔》。

    之后,他陸續出版了《克里塔克》、《三個強盜》等作品,很快成為了一名成功出色的童書作者。


    但同時,他也畫成人色情作品。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做法,哪怕是現在,或許很多家長都不能接受一位同時畫兒童繪本和成人作品的作家。

    可湯米·溫格爾就這么做了,哪怕這讓他充滿爭議。這是他在另一個領域的堅持——為性自由而戰;蛘哒f,是讓大家都敢于正視、承認自己的各種需求和渴望。


    不出意料,此舉遭到了社會的反對。當時,湯米·溫格爾的所有作品在美國都被禁了,他被列入圖書館采購作家的黑名單。

    無奈之下,湯米·溫格爾離開了紐約,去往加拿大,后又搬到了愛爾蘭。在愛爾蘭,他找到了歸屬。

    回到歐洲的他開始做一件事情——維護德法友誼。他生于德法兩國的紛爭時期,童年時家園幾次“易主”,也因此分不清自己究竟歸屬何方。

    但通過這些時期,他不再糾結自己究竟是來自法國抑或是德國,至此,這個困擾了他半生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答。


    在1997年,湯米·溫格爾再次開始創作童書,并在1998年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

    安徒生獎的評審團們是這么評價他的:兒童圖畫書創作世界的偉大巨人,風格大膽、鮮艷、創新、叛逆又獨特。他顛覆幽默,總是喜歡嘲笑自以為是又缺乏想象力的大人們……他的作品創造出一種“溫格爾式”的國際性標志。

    這就是湯米·溫格爾。

    在他的家鄉,還有一座溫格爾博物館,里面收藏了11000件溫格爾的原創藝術品、書籍、雕塑,這也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出資為在世的藝術家建立博物館。


    不幸的是,溫格爾已于今年年初去世,這位為世界留下了豐富作品的人,停下了他創作的步伐。

    若是想要更了解溫格爾,那么約翰君推薦一部紀錄片:《遙遠不夠遠:湯米·溫格爾的故事》。




    李歐·李奧尼,曾被《芝加哥論壇報》,譽為“20世紀的寓言大師”,他以簡潔、生動、詩意的文字,寫下一個個飽含哲理的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內涵豐富、不僅被孩子們所喜愛,也能引發大人們的思考。

    李奧尼出生于1910年5月,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他的父親是一位猶太商人,母親是歌劇演員。


    他有一位叫皮特的舅舅,是個熱愛現代藝術的建筑師,常常帶著李奧尼做模型,是他繪畫的啟蒙老師。

    他的另一位舅舅威廉則是著名的現代藝術收藏家,從小他就受到畢加索、馬蒂斯等繪畫大師作品的熏陶。

    更幸運的是,距離李奧尼家兩個轉角處的位置,就坐落著荷蘭國家博物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9歲的時候,其中一位館長送了他一張特別通行證,他可以隨時去往博物館中,選擇喜歡的作品臨摹。

    而這,也促使李歐·李奧尼成為一名藝術家。


    在青少年期間,李奧尼一家因為工作和社會生活的緣故,曾陸續在多個國家居住,他也因此精通5國語言。

    1935年,他獲得熱那亞大學的經濟學學位,之后,李奧尼更多從事廣告設計等工作。

    1939年,隨著意大利反猶浪潮的逐漸興起,李歐·李奧尼帶著全家避走美國,并于1945年成為美國公民。

    在美國,李奧尼依舊從事廣告設計,他擔任過12年《財富》雜志的設計總監,還出任過美國平面造型藝術學會主席等。


    然而,正在他的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李奧尼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掉所有職務,返回意大利。

    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旅行途中的一次“意外”。

    當時,49歲的李奧尼帶著孫子孫女,搭乘火車去旅行。漫長的旅途很快讓孩子們感到無聊,為了安撫孩子們的情緒,李奧尼從雜志上撕下幾個小色塊,即興編出了小藍和小黃的故事。


    沒想到,這個故事深受孫子孫女的喜愛,連車上的乘客也成了這個有趣故事的聽眾。

    當天晚上,李奧尼就將這個故事做成初稿。并被作為童書編輯的朋友一眼看中,立馬出版。


    在作品出版后,《小藍和小黃》獲得了讀者和書評人的一致好評,《紐約時報》也忍不住稱贊“如果圖畫書是我們這個時代一種新的視覺藝術,李歐·李奧尼則是這種風格的大師”。

    正是《小藍和小黃》的成功,讓李奧尼決定放下在紐約的功名,遠走意大利,走向繪本的創作。

    在意大利,李奧尼終于開始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他繪畫、拼貼、雕刻、寫作、旅行……

    也正是這段時期,李奧尼沉浸在繪本創作之中,創作出了一本又一本膾炙人口的繪本。

    1960年出版的《一寸蟲》,李奧尼用自己的方式向眾人解釋為什么要離開紐約,開始自己的繪本創作。這本書為李奧尼帶來了第一個凱迪克銀獎。


    之后出版的《小黑魚》、《田鼠阿佛》、《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等作品,也為他帶來了凱迪克獎。

    不知為何,李奧尼對小老鼠們“情有獨鐘”,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造型別致的老鼠們:阿佛、亞歷山大、蒂莉、瑪修、西奧多……

    這或許和李奧尼童年時期的經歷有關,從小李奧尼就喜歡觀察自然,在房間里飼養了許多昆蟲和小動物。在他的創作中,這些童年記憶不斷出現,成為他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


    李奧尼的繪本插畫風格也十分獨特,幾乎可以一眼辨認。他擅長運用拼貼的技法,使用豐富的媒介和顏料來加深畫面的層次和質感。同時,他筆下的小動物們都活靈活現,更有著讓無數孩子一眼就愛上的魅力。


    李奧尼一生創作了40多本繪本,獲獎無數,四次獲凱迪克大獎。

    他的作品永遠充滿著對生命、自我和世界的思考,幫助孩子們認識世界、了解和接受自己。

    他為許許多多的孩子創作,也為每一個成人心中的孩子而創作。




    約翰·伯寧罕出生于1936年4于27日英國,在小時候,伯寧罕的家庭條件并不好,他曾租住在英國鄉村最便宜的房子里。

    在12歲前,伯寧罕和他的兩個姐姐,曾就讀過9個學校,他總是得不停地適應新環境、新課程,結交新朋友。

    直到13歲的時候,伯寧罕進入夏山學校就讀。夏山學校以開明、自由的小風著稱,伯寧罕在這里度過了快樂的少年時光——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盡情作畫。

    不過,伯寧罕在這個學校的成績并不好,在畢業時,他只通過了英國文學的考試,拿到了相關的結業證書。其它的,包括美術在內的其它科目,他都沒有通過。


    夏山的教育依舊深刻影響了伯寧罕,他有著獨立自主的精神,并敢于成為一個“反叛者”。

    18歲時,伯寧罕拒服兵役,選擇了為期兩年的服務替代役,從事急救、農林、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后來,在偶然的機緣下,伯寧罕把一些畫稿帶給倫敦的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在這里學習了三四年,還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海倫·奧克森伯里,這兩位日后都成為了在繪本領域有著卓絕成就的大師,影響了后世無數創作者。


    伯寧罕的繪本創作,起手就卓然不凡,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繪本《寶兒》,這本書獲得了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令伯寧罕一炮而紅。

    但伯寧罕當時并沒有想到自己能得到這么大的成功,《寶兒》的創作是在一間沒有暖氣的地下室中,伯寧罕甚至要去撿廢棄的木椅生火取暖,堅持自己創作的夢想。

    《寶兒》講述了一只無毛鵝不被同類認可,在冬天來臨之際被同伴們拋棄,無奈只能展開獨自冒險,最后收獲許多志同道合朋友的故事。

    這段追尋自我的故事,也是伯寧罕對自身經歷的寫照,這本書的成功也讓他完美地轉型為一位專業的童書作者。



    《寶兒》之后,第二次讓伯寧罕得到凱特·格林納威大獎的是他的作品《和甘伯伯去游河》。

    這本繪本中,有著友善的大人和調皮的小孩和動物,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故事中得到安慰和滿足。在這本繪本中,伯寧罕更進一步地理解孩子,讓他的作品成為孩子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同時,他在這本書中運用了多樣的媒體和線條,故事性看似沒有之前的作品那么豐富,但讀者卻能從其中發現更多的內容。


    在作品中,你也可以看到伯寧罕純熟的繪畫技巧,以及對各種材料的靈活運用,讓畫面充滿了驚喜。

    他為圖畫搭配的文字也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推敲,圖文的搭配使得故事更加生動立體,吸引著全世界的孩子們。

    伯寧罕的創作不止于此,在《莎莉,離水遠一點》這本繪本中,他選用了全新的,繪本中極不常見的視角來表達孩子的內心世界,作品以左右兩頁分別呈現“現實”與“想象”的方式,讓兩條故事線并行。孩子們不受拘束的自然天性與成人們的固步自封的對比,就這樣輕松被呈現出來。

    續作《莎莉,洗好澡了沒?》則沿用了這種風格,并將時間壓縮得更短,使得作品表現力更強。


    他的作品《外公》,則是他對于祖父的回憶之作。這本繪本通常被看作是“生命教育”類的繪本,帶孩子了解生命的消逝。

    但其實伯寧罕更想表達的是“世代間的聯系”,這本書深深地感動了閱讀它的大人和孩子們。

    如今,這本書已經被做成了動畫片,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也可以去找來看一看。


    伯寧罕曾說,非常幸運做了很多年的繪本——即便創作繪本并不容易,他需要花費十二分的心力,讓文字、顏色、線條運作起來,達到想要的效果。

    哪怕是獲得了這么大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伯寧罕依舊懷著謙虛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創作。他從不刻意彎下身取悅孩子們,而是真誠地了解孩子,探尋孩子們心靈的奧秘。

    所以,即便約翰·伯寧罕雖然是個沉默的,不茍言笑的藝術家,但他的作品卻色彩豐富,充滿想象,被世界各地的小讀者們喜愛。




    海倫奧克森伯里就是我們上一部分提到的,約翰·伯寧罕的妻子。與伯寧罕一樣,她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繪本畫家,也曾獲得過兩次凱特·格林納威大獎。

    不過,她與伯寧罕在創作上的相處方式,和大部分人想象中的“親密無間”大不相同。他們倆雖然結婚多年,感情甚篤,但平日里在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室,工作上也完全獨立,不會給對方提供意見。


    伯寧罕曾在一次采訪中這么回應彼此之間不討論創作方面事情的原因:“靈感不能拿來交流,靈感就像是棵剛鉆出地面的橡樹幼芽,它可能會被踩上一腳,也可能被奚落……你得耐心地等待好時刻的到來。

    海倫·奧克森伯里則把靈感分享可能造成的后果這樣比喻:買了一件衣服,穿上后別人并不喜歡,于是你也不再想穿這件衣服了。

    所以,當他們考慮合作之后,也花費了10年才完成。他們兩個唯一合作的書就是《媽媽要生小寶寶了》。


    這本繪本由伯寧罕撰文,奧克森伯里繪圖,講述了, 一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

    故事幾線并行,媽媽懷胎十月的艱辛,哥哥對小寶寶的期待和想象等等。伯寧罕文字精簡,為圖畫留下了巨大的表現空間。奧克森伯里則在繪本中采用了一點漫畫的方式表現情節。圖文結合相得益彰,也讓我們看到了”強強聯手“后的完美表現。


    奧克森伯里生于1938年,她從小身體不好,有嚴重的哮喘,經常不能去上學。作為建筑師的父親就鼓勵她畫畫。哪怕是在二戰時期,父親依舊從資源匱乏的圖書館借書給她閱讀。

    后來,她的父親送她去了當地的藝術學校。然而奧克森伯里并不喜歡學校呆板、拘謹的風格,她選擇在假日的時候去劇場做油漆布景,這讓她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劇場設計師。

    1957年她進入了倫敦中央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后做著周薪7鎊的助理設計師工作。雖然制作布景非常疲憊,但奧克森伯里非常喜歡,她覺得這就像在畫超大尺寸的畫一樣。


    接著,她跟著伯寧罕一起前往以色列,做過形形色色的工作。在回到英國后,他們倆于1964年結婚,之后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奧克森伯里不得不辭掉劇院的工作,開始創作她的童書(因為創作童書可以在家中工作)。

    兩年后,她的作品《The Quangle Wangle’s Hat》和《我家寵物是條龍》出版,為她贏得了第一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

    這時候的她,畫風著重場景的布置,畫風瑰麗,能看出之前劇場工作給她的創作帶來的影響。


    隨著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奧克森伯里遇到了全新的挑戰,她發現市面上供嬰兒閱讀的書籍寥寥無幾,于是她決定自己動手,為低幼孩子打造合適的讀物。

    對于她的創作,倫納德·S·馬庫斯這樣評價:海倫是描繪嬰幼兒世界的天才,她甚至能理解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在嬰幼兒圖畫書領域,她是一位開創性人物。

    她筆下的小雷歐風靡全球:奧克森伯里從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取材,描繪他們遇到的人、事,刻畫他們必然會遇到的“生活瑣事”。作品的畫面簡潔、色彩明亮、筆觸生動。

    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讓人耳目一新。


    她還鼓勵孩子們去探索,盡情地去想象。

    她創作的大眾最耳熟能詳的繪本或許是《我們要去捉狗熊》,這個故事原本是一首歌謠,后來文字作者對它進行了改編,奧克森伯里則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一次改變,創造了新的畫面。

    她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為他們創作了一場捉狗熊冒險。


    奧克森伯里一直都是一個創作性的畫家,她用自己的插畫風格,重新詮釋《愛麗絲漫游奇境》,讓插畫擺脫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拘謹。并憑此獲得了第二個凱特·格林納威獎。

    在她的觀念里,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所以她創作的幼兒作品中,孩子們種族不同,膚色各異,在一起快樂地玩游戲。

    這個理念也體現在她的作品《十個手指頭和十個腳趾頭》上,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被大人們深深地愛著。


    從愛畫畫的學生,到成熟的藝術家,奧克森伯里總是在不停地開拓自己的邊界,發掘自己的潛力,迎來每一次的蛻變。

    無數的孩子們,也都是通過她的作品,第一次認識世界,愛上閱讀。




    說起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五味太郎等名字,總是首先出現在大家的腦海里。之前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過了宮西達也,今天就來說說五味太郎吧!

    五味太郎出生于1945年8月,從小他就生長在一個教育寬松的家庭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觀看”,觀看當時大街小巷的風景,各種人的生活百態等等。

    在從日本桑澤研究所畢業后,五味太郎首先從事的是工業設計的工作,后來在1973年發表了第一本繪本后,他從此走上了繪本作家的道路。

    到如今,他已經創作超過300本暢銷繪本,曾獲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插畫獎、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路傍之石獎等等獎項。


    不得不說,二十幾年間創作出三百多本繪本,五味太郎擁有著驚人的創造力,他的繪本初看簡單,細看便能發現其中的深刻哲學。

    他的繪本極具個人風格,幽默、創意、色彩明亮,每一個接觸繪本的孩子都會愛不釋手。

    畢竟,他的繪本線條簡單,配色溫暖,就像是孩子們自己創作的稚拙畫作,故事好玩,充滿想象力,總是能切中孩子們的心意。


    五味太郎的繪本如此貼合孩子們的心靈,不僅僅是因為他非常懂孩子,更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孩子。

    他曾說:“那些對孩子的擔心、不安和不自信,根本就是大人對自己的擔心、不安和不自信!

    為此,他還特地創作了一本專門給大人的書,就叫做《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其中提到的很多教育與親子關系的觀點,都叫人印象深刻。

    當然,這本書并不是為大家提供家庭親子教育中遇到困難后的解決方案,而是五味太郎基于個人生活經驗的思考。


    對五味太郎個人而言,哪怕他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他也沒有“自己已經老了”這樣的意識,或許正是這樣的心態和認知,才讓他更加貼近兒童吧。

    林明子曾這樣評價他:生活中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他肯定人生,積極樂觀,每次和他談話,都讓我好像又回到年輕的時候……

    也正是這樣的幽默和天真,讓五味太郎的創作中也透露著孩子般的純凈,讓讀者在閱讀之際,不由得受到他的感染。


    在創作中,五味太郎還會時不時地加入一點有意思的設計——這和他之前在工業設計領域積累的經驗也有關系。和其它作家相比,他更看重繪本作為物品本身的魅力。

    所以,他不止關注繪本的圖文內容,還關注繪本本身,包括書的重量、大小、材質等等問題。


    但約翰君相信,讓五味太郎如此動人的原因,更是他對孩子創意的尊重與保護,他的每一本繪本,都留給孩子巨大的想象空間,從不加入刻意的訓誡,也不局限于過去的套路。

    或許,這才是五味太郎深受歡迎的最大秘訣。



    林明子,這個名字聽著陌生,但約翰君相信,每個讀繪本的孩子,都曾經讀過她的一兩本繪本。

    比如她的《第一次野營》、《狐貍與阿秋》、《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等等。

    她的作品色調溫暖,線條柔和,故事也不大起大落,就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曾經經歷過的那些事情。即便如此,她的作品依舊能夠吸引無數孩子們的目光,并且促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反復閱讀。


    林明子,1945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畢業于橫濱國立大學教育部美術科。

    1945年,正好是日本戰后的那個時期,林明子幸運地沒有趕上戰爭,所以不像那些生在二戰時期的畫家那樣,在創作中偶爾帶著對戰爭的反思和傷痛。

    相反,林明子的成長,正好也是日本民主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哪怕是繪本在日本的發展,似乎也和林明子的成長同步。她開始創作是七八十年代,正好是日本繪本進入高峰期的時間端。

    她作品中勾勒的場景,與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成長經歷極為相似——不怎么受到溫飽的困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沒疏離到如今的“對門不相識”,所以閱讀她的作品之際,也極易勾起我們小時候的回憶。


    林明子第一次做兒童文學相關的工作,是1976年為小林實的繪本《紙飛機》做插圖。

    之后,她在松崗亭子的繪本《我愛洗澡》上的插圖,獲得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美術獎。

    在1989年,她的個人原創繪本《狐貍與阿秋》得到了21屆講談社文化獎的繪本獎。


    林明子的創作也得到了五味太郎和丈夫征矢清的很大幫助,五味太郎鼓勵林明子創作繪本,帶她走上了繪本創作之路,兩個人后來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她的丈夫則是福音館的編輯,每當林明子有創意的時候,他都會給她提一些好的建議,幫助林明子創作。


    林明子屬于古典派傳統畫法的畫家,她喜歡畫自己愛的人物和故事,擅長描繪孩童的神情和姿態。她的筆觸溫暖,線條簡單干凈,色彩明麗柔和,充滿童心。

    她筆下的孩子,就像是我們尋?梢姷哪切┖⒆右粯,不論是從肢體語言,還是從孩子的神情形態上看,都像極了我們平常見到的孩子們。


    對于畫孩子,林明子其實有個秘訣:她喜歡用真人當模特。

    林明子常常跑到天橋上往下看孩子,也會蹲在低處看孩子們跑來跑去,她記錄下孩子們真實的模樣,在繪本中重新展現。這也是她的孩子“特別像普通孩子”的原因之一。

    林明子的作品,總會讓我們想到童年的時光,也讓孩子們從作品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

    這也是林明子的魅力所在。




    這是一位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作家,佐野洋子于1938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親當時是日本政府“移民滿洲”政策下移民到中國的一員。

    佐野洋子在北京長到七歲,因為日本戰敗,父親失業,他們一家被遣送回國。然而在中國生活的七年記憶,奠定了她的人生基礎,也影響了她日后的創作。

    她作品中那種遼闊、大氣的風格,在日本作家中頗為少見,也是她能從諸多繪本作家中脫穎而出的一大關鍵因素。


    不過,受家庭生活環境影響,佐野洋子從小就敏感,有些多愁善感。但生活的挫折又讓她不會耽于悲傷的情緒,落入怨天尤人的陷阱。而是變得務實、頑強。

    她的作品也不是那種樂觀、陽光又色彩絢麗的彩虹色故事,而是一直都帶著些“暗黑”的色彩。

    這種暗黑并不是惡意,而是直白地展現她眼中的世界,那個世界與很多人幻想的“美好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

    就好像她最出名的作品《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那樣,一只對世界漠不關心的貓得到了無數次的生命,卻在真正體驗到生命意義的時候,失去了再活一次的能力。


    這只貓在一定程度上,也像是佐野洋子自身的寫照。

    她盡情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努力感受著每一種體驗,并且毫不害怕死亡,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她曾在《在難熬的日子里痛快地活》這本書中坦言:“因癌癥被醫生宣告只剩下兩年的生命,困擾我數十年的憂郁癥不藥而愈,直到生命盡頭已經到了,實在太開心了!

    這是多么大膽,多么勇敢,她發出與主流世界期待的完全不同的聲音,又一次震驚世界。

    但仔細一想,這不就是佐野洋子的風格么?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驚訝:佐野洋子也寫這種文字書么?

    是的,佐野洋子在童書界出名很早,她的《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也深受眾人喜愛,在繪本作者的光環之下,她的另一些身份如散文作家,也被大家所忽略了。

    佐野洋子的散文與繪本的風格截然不同,她的散文平易近人,又直白得徹底——這種赤裸裸地,對于生命的思考,以及不加矯飾直接說出來的態度,就好像安徒生童話中,那個揭穿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


    這種直白的態度,反而讓讀者們看到了真誠,感受到安慰。這或許也是佐野洋子沒有想到的。

    而今,佐野洋子和她筆下的那只貓一樣,過了一段充滿意義的人生,再也沒有醒過來。

    但她的作品,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閱讀,感受到她對生活的勇氣。




    好啦,今天的大師介紹就到這里啦!

    聽了這么多期的大師介紹,你最喜歡哪一位大師呢?

    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吧!



     
    新上架繪本 更多
    小蝌蚪找媽媽 (連環畫出版社)
    三借芭蕉扇 (新蕾出版社)
    小喜鵲和巖石山 (河北教育出版
    弟弟的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薩拉就要這樣穿 (北京聯合出版
    一只夜行貓 (貴州人民出版社)
    洞洞的故事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
    借閱排行榜 五星好書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爺爺一定有辦法
    媽媽的紅沙發
    三個強盜
    遲到大王
    我媽媽
    猜猜我有多愛你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大衛惹麻煩
    我是霸王龍
    小老鼠和大鯨魚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小貓咪追月亮
    十二生肖的故事
    蒂科與金翅膀
    黎明開始的地方
    大腳丫學芭蕾
    小熊可可
    鹿啊,你是我兄弟
    山居鳥日記
    今晚新澳门开码开什么,新澳门开奖结果+开奖记录表2022最新今晚,8769新澳门天彩49图库,新澳门三肖三码期期精准资,123696新澳门全国免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