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初,老約翰【遇見大師】欄目全新上線,每個月,我們都會為各位讀者與聽眾,介紹一位繪本大師。 在這里,我們不止有直播分享,講述各位大師的創作之旅,還會有名家解析,深度解讀他們的經典作品,更會有繪本精讀,一起分享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不用家長要求,他們自己本來就很喜歡一遍遍地讀同一本繪本,讀到爸爸媽媽都不想讀了,他還是沉浸在這本書中。 這種重復閱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孩子自發的精讀行為。他從書中得到了某種快樂、安慰、理解等情緒的時候,就會選擇重復這個過程。 這種精讀非?少F,他們會從書中發現大人們都沒有看到的東西,也能從其中培養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 而對大人來說,他們或許能夠從故事中讀到孩子們看不到的深刻涵義,但也很容易錯失一些細節——尤其是畫面上的細節,這時候精讀就尤為重要。 精讀能讓我們發現故事畫面和文字的呼應,作者隱藏在畫面中的深意,以及看似簡單的作品,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孩子的喜愛和歡迎等。
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以艾瑞·卡爾爺爺的作品為例,來進行下繪本精讀吧! 《小種子》誕生于艾瑞·卡爾創作的早期,它是一本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繪本,也是一本充滿了艾瑞·卡爾“拼貼”元素與想法的繪本。 繪本故事開始于果莢破裂,風將種子吹散在天空之際。在這個迷人的故事里,小種子和其它的種子一起經歷了雨雪風霜、四季變換,經歷了萌芽、生長,終于長成了一朵大大的巨人花,結出了很多很多的種子。 故事的精彩之處在于,作者用種子的旅行展現了一朵花的生命周期,也畫出了四季的輪回。大大小小種子在旅途中的“夭折”,也讓我們明白:一顆種子要真的發芽生長是如此不容易——溫度、土壤、水分、地點,缺一不可。 更深一步說,即便做到以上所有,也不可能每顆種子都能順利長大,正如生命中有很多“偶然”,而顯然,幸運并不會降臨在每一顆種子身上。 當然,這本繪本可讀的點還不止于此,現在就讓我們仔細地來一起讀它: 
繪本的封面上,一朵大大的花占據了大部分空間,橙色和紅色的花瓣、綠色的莖葉,簡單而熱烈的色彩,讓花朵爆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或許是小種子的“媽媽”,正是它的果莢孕育了小種子;或許它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小種子,它長大后就是這樣的富有生命力;或許…… 先別急著下定論,當你翻完這本書的時候,再來看看封面上的這朵花,那時候你的心中就有了答案了。 
翻過一頁,封面上飛舞的色彩點點一下充滿了環襯頁,似乎把讀者裹入了色彩的漩渦之中。這些色彩點是什么?讓我們翻過一頁尋找答案。 很顯然,它們是風,捎來秋天的訊息,帶著種子們開啟新的旅程。 
故事的開頭唯美帶一點詩意,畫面和文字一起點明了季節:秋天。 秋天在很多時候代表收獲、成熟,故事中的種子們也在這個時候從果莢中飛出,開啟它們的旅行生涯。選擇秋天而非春天,足以看出艾瑞·卡爾的構思巧妙:他對“生命開始”的時間界定,在于脫離母體、成為種子的那一刻,而不是開始發芽的那一刻。 畫面中色彩斑斕的秋,是對現實秋天的描畫,也是對小種子們的祝愿,希望每一顆小種子都能夠長成漂亮的花朵。 顯然,生命并不會如你預期的那般一帆風順。 
烈日、雪山、海洋、沙漠……種子們經過了好多個地方,也有不少種子掉隊。隨著畫面的變化,孩子們的心也會跟著小種子忽上忽下。 在經過太陽的時候,他們會看小種子是不是也飛得太高了。 在經過雪山的時候,他們會關心小種子能不能飛的和其它種子一樣快。 在途經海洋之際,眼見著有一顆種子掉落大海淹死了,他們也會擔心飛得低低的小種子,會不會被波浪卷到海水里。 快、慢、高、低、上、下……一些孩子總是搞不清楚的空間概念,就這樣潛移默化地被放到了故事里,放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以及,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在最開始的時候,畫面上有10顆小種子,隨著故事的發展,每當你看到“有一顆種子……”發生了什么的時候,下一個跨頁上,就會減掉一顆種子。 直到大風停下來的時候,仔細一數,只剩下了6顆種子——其中一顆還被大鳥吃掉了。 數的概念,以及10以內數字的變化,也就這樣輕輕松松地從書中進入孩子的腦海中。 
當然,孩子們這時候最關心的是小種子怎么樣了。 大鳥沒有吃掉小種子,因為它實在太小了。但危險無處不在,冬天來臨后,厚厚的雪覆蓋在小種子上,來自地面的危險暫時消除了,可地底下,饑餓的老鼠卻把其中一顆種子當午餐吃掉了。 在這里,三層顏色分明,明亮的暖色調鋪在最下面,而藍白相間的顏色在最上面代表著天空和雪花。色彩的對比下,地底顯得越發溫暖,而小種子們就在這溫暖的、充滿營養的土地上,準備著發芽。 同時,三種顏色還代表了空間的上中下,一目了然。孩子們可以用“雪在土地上”等表達方式,去厘清他們腦中混沌的空間概念。 
直到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小種子們也逐漸萌芽。但他們面臨的挫折和危險卻沒有因此而減少:長錯了位置,曬不到太陽的植物會死去;哪怕長得好好的,外來的力量也隨時會摧殘他們(被大腳丫踩斷,活不成了);甚至于長勢喜人,都可以成為死亡的原因(被摘下送人)。 生命的無常與精彩便在于此,沒有什么“你只要……就可以……”的公式,也沒有絕對的某個特質好壞界定,一切都是待定的,可能發生的。 對大人來說,這樣的事實或許顯得挫敗。對孩子來說,這種來自自然的智慧,能讓他們擁有更廣的視角去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終于,夏日來臨,小種子長得越來越大,再也沒有腳能踩斷它,手能折斷它,小種子在草地上昂然挺立,鳥兒、蜜蜂、蝴蝶也被吸引過來。 
看畫面中的小種子,它現在以及是一朵大大的花朵了,與它在同一個頁面的,是金黃的太陽,與紅色的花朵交相輝映,他們的顏色同樣的濃烈鮮活、引人注目。 這時候的小種子,就像地上的小太陽。 
至此,生命歷經了一個輪回,季節也又回到了秋天?梢韵胍,更多的小種子在出發往遠方的路上,也會遇見那些艱難險阻。
毛毛蟲的蛻變之旅
《好餓的毛毛蟲》是艾瑞·卡爾的第三本圖畫書,也是最負盛名的一本圖畫書。雖然故事內容很簡單,但艾瑞·卡爾的圖畫和創意讓它變成了經典。 一只剛出生的小毛毛蟲,拖著餓扁的肚皮,一步一步往前爬,鍥而不舍地找東西吃。星期一吃了一個蘋果,星期二吃了兩個梨子……毛毛蟲愈變愈大,然后它躲進繭里,猜猜看,它會變成什么? 這本經典的洞洞書,呈現了毛毛蟲蛻變為蝴蝶的過程。 
繪本的閱讀是從封面開始的,從封面上,可以讀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一只毛毛蟲,紅腦殼,綠身子,高高地弓起來走著路,兩只觸角也警惕地豎著,就連身上毛茸茸的小刺都根根分明,還有它抬起來的小爪子,無一不彰顯了活力滿滿的樣子。 看到這里,相信就算不認識字的小朋友,也會對故事的主角一下了然于心吧。 接下來,就是整本圖畫書里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頁了——環襯頁。 曾經有人統計過,80%的媽媽陪孩子讀繪本時,會把環襯頁遺漏掉。而事實上,環襯往往起著突出故事主題的重要作用,只要被看到,就會發現藏在里面的小驚喜。 
這本書的環襯是滿滿的、形狀各異的、色彩艷麗的大色塊,有些還交錯層疊在一起,似乎要把整個畫面撐破。而更為顯眼的,是一個又一個、多到數不清的洞洞。 這暗示了什么呢?再結合封面想想看,難道是……?讀到這里,已經極大地激起了小朋友的興趣,到底是什么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繼續往后翻吧。讀完整本書你會發現,這些洞洞正是被毛毛蟲啃穿的,而這些色塊其實就是書中各種食物的顏色!作者留在繪本里的玄機就解開啦。 接下來就進入內頁,正式跟繪本主角相遇了。 
故事的開篇很夢幻,韻味十足。 晚上,柔和的月光透過濃郁的樹蔭灑下來,一粒橢圓形的卵靜靜地躺在樹葉上。等等,為什么晚上還能清晰地看到這么小的卵呢?看看那輪滿月吧,告訴孩子,農歷十五的晚上,月亮才特別地圓,特別地亮哦,才能連小小的蛋都清晰可見。 同時,小小的蛋和大大的月亮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顆蛋看起來是那么小。 好繪本就是這樣,每幅圖畫中都有一些很有趣很重要的細節,這些細節之間前后呼應、環環相扣,共同構成深厚的外延。 接著往下看,大大的太陽似乎賦予毛毛蟲破殼的力量,隨著“!钡穆曇,毛毛蟲鉆了出來。在連綿的大地及光芒四射的太陽的襯托下,剛出生的毛毛蟲顯得又瘦又小。 
看到毛毛蟲這個樣子,我們禁不住猜測,它在殼里沒吃東西,肯定餓慘了!那要趕緊去找吃的吧! 再一起看看大大的太陽吧,它有一張可愛的人臉,眼睛、眉毛、嘴巴俱全。明媚的陽光照耀著毛毛蟲,似乎也暗示了毛毛蟲接下來的運氣不錯哦! 有趣的故事和游戲在這時開始了。 
從周一到周五,共5個頁面,繪本將前4頁分別裁成五分之一長、五分之二長、五分之三長及五分之四長,以梯次編隊。周一,是五分之一長那一頁,毛毛蟲吃了一個蘋果,接下來是兩個梨子、三個李子、四個草莓,然后是一整頁五個橘子! 
最叫人拍案叫絕的,是每一個水果上都挖了一個小圓洞,從正面看還沒什么,可翻過來一看,哈,一只不停叫餓的毛毛蟲正在從小圓洞里爬出來! 很多孩子翻到這里時會開懷大笑,也肯定會把小手指伸進洞洞里,假裝毛毛蟲從水果里面爬過去!這種有點出人意料的設計非常有趣。 為什么要如此設計呢?因為它蘊含著兒童共性特征的東西,符合兒童心理學特征。 4個月~3歲的小孩,都會經歷一個“摳洞洞敏感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小孩,會特別喜歡摳洞洞,并且到處去摳洞洞,插座、肚臍眼、塑料瓶口……到處摳摳摳。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摳洞洞是有好處的,他通過小手在洞洞里穿梭玩耍,滿足對世界的探索好奇、幫助發展精細小動作、提高手眼協調的能力。 
我們如果再細心些,或者多讀幾遍,就會發現,書中始終貫穿著“可是肚子還是好餓”這樣簡單重復的話語。 對嬰幼兒來說,一遍遍的重復,就是一遍遍的興奮。因為“復雜”對小小孩來說難以理解和記憶!爸貜汀笔亲钪苯拥拇竽X強刺激。第一遍,對他來說是新奇,第二遍,對他來說是重復,從第三遍開始,他就會產生心理期待,每一遍的重復,都是對他這種心理期待的驗證和滿足。 過了星期五仍然好餓的毛毛蟲,在星期六大爆發,吃了好多好多東西,然后肚子痛了,這里有個好玩的細節,本來毛毛蟲的臉是紅色的,可是肚子疼的時候,是很病痛的土粉色,可憐兮兮的。然后第二天它吃了一片又嫩又綠的葉子后覺得舒服多了,臉色又變回紅的了。 再看下這部分的內容描寫,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有著嚴格的順序和內部的關聯,可以看到關于“星期”和“數字”的認知,還尊重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幫助孩子構建最初的邏輯思維方式。 繼續跟著故事走吧。連續吃了7天的小小的毛毛蟲長大了、變肥了,它在一個叫做“繭”的小房子里住了兩個多星期,然后咬破一個洞,鉆了出來…… 毛毛蟲不見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只蝴蝶!生命在此刻燦爛綻放! 作者如同一個激情洋溢的詩人,用奔放不羈而又濃烈絢麗的顏色,為孩子們唱出了一首生命的禮贊。還有什么能比得上毛毛蟲蛻變成一只蝴蝶更讓人感覺生命的美麗、生命的不可思議呢? 好的繪本就是這樣,明明一模一樣的內容,我們多讀幾遍,層層深挖,層層遞進,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認知和發現。 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繪本,就好像冰山,看不見的大部分是隱藏在水面以下的,看不見的地方才是它真正有分量的地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