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我拖家帶口,從城東穿到城西,去我哥家聚餐。飯后坐在沙發上聊天時,我哥突然感慨道:“我怎么覺得,橙子四年級寫的作文,都抵得過我讀初中時寫的了! 我爸接話了,“那是自然啊,你們像橙子這么大的時候,才讀過幾本書啊。橙子現在的閱讀量,恐怕已經超過你們初中讀的那些書了!” 這話不假。作為80后,我們讀小學,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上已經不算匱乏,但精神食糧確實不多。 印象里,我是讀著為數不多的連環畫、故事會,還有家里我爸的各種大塊頭武俠小說度過小學時光的,就連《青年文摘》《讀者》等大眾期刊都是初中才開始接觸的。 而10后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出生在物質無比富裕的當下,只要他們愿意(當然也要家長支持啦),就總有方法,去獲得精神世界的極度豐富。 而閱讀,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途徑。一篇篇作文,也就是最直觀地檢驗成果的試金石了。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這樣一個問題—— “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記者有些好奇:“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會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普遍看法。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小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是一個人心智發育最快的時期,這段時間內形成的習慣,對人有終身的影響。 孩子的閱讀也是這樣,越早開始越好。父母要盡早地培養起孩子的閱讀習慣。 有句老話叫“習慣成自然”,孩子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么,TA隨時隨地都會拿起手頭的一本書,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 他只是愛好讀書,因為,閱讀于TA,是快樂,是享受。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

而繪本,是國際公認的“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因為,繪本大多由圖畫和簡單的文字構成,孩子雖然識字有限甚至不認識字,但通過觀察圖畫,能夠直觀地感知到故事情節和內容。 繪本閱讀最重要的意義,也在于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初步奠定孩子的基礎教育。 在所有的習慣中,對學習而言,“專注”實在是最最重要的習慣。而閱讀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比如詩歌,只有孩子自己體會到了詩歌中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才愿意沉下心來專注閱讀,而不是為了測試分數等外在的壓力去死磕硬背。
對孩子持續的成長而言,重要的往往不是短期內讀了什么,獲得了什么知識,而是培養一種專注力——也只有從頭到尾,認認真真閱讀,才能培養出專注力來。很慶幸,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前所未有地重視教育,重視閱讀的社會大環境下。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我也一直深信,閱讀,是提高學習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拿橙子來說,三年級前,還在學習如何閱讀,三年級后,已經是通過閱讀來學習了。

無數事實證明,孩子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是學習成績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階段,這個現象在全國各地都差不多。 究其原因,除了課程的難度加大以外,很多時候跟孩子的閱讀能力沒有跟上有關系。 試想一下,現在的考試題目往往很靈活,還會增加很多干擾項,如果閱讀能力不夠,連題目都理解不了,還如何談解題?

另外,閱讀還是最快地吸取信息的方式。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一般情況下,人講話的語速通常為每分鐘160至180個漢字左右,而同樣的時間,大約能看300-500字。閱讀速度是說話的2-3倍。 精讀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理解透徹的知識才能為己所用。所以,精讀是必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僅僅精讀遠遠不夠,要想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還一定要做到大量閱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曾經說過:“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因為,閱讀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接受能力就越好。

同時,我真心建議,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只讀某一方面的書。 因為,知識是一個體系,是一張網。要有不同的“知識點”,才能形成網狀。 孩子在建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收集一個個“知識點”。而有針對性地讀書,往往因為注重實用性,破壞了攝取知識的廣度。 如果每一個家庭,從孩子幼兒時期到小學六年的時光中,都能致力于孩子閱讀能力的延續性培養,同時,引導孩子進行拓展性閱讀,那么,應該能解決TA學習中的大部分困難。 拋開功能性閱讀,更多看似“無用”的閱讀,才是豐富孩子人生的源泉。

因為,閱讀,能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當孩子去觀察別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行為時,也就拓寬了他們自己的視野,能更加多元地去看待世界。 作家梁曉聲曾講過,“當書改變了你的時候,你再看這個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這句話放到孩子身上,也一樣適用。
作為普通家長,我們可能給孩子買不起800萬的學區房,請不起數百元一節課的名師家教,但只要有心,我們一定有能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為孩子精心選擇好書,幫他們塑造可以受益終身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體系,才是在衣食住行這些剛需之外,性價比和產出比最高的投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