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本《森林大熊》這個看似荒謬無常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荒野與現代的碰撞,也看到了大熊的自我迷失與尋找。繪本并沒有刻意進行說教,只是原原本本的為我們呈現了真實的世界,引導讀者自己進行思索。 一、創作藝術 (一)畫面呈現出獨特的鏡頭感 有人認為約克·米勒是“擅長用鏡頭的圖畫書導演”,這話不假,在他的作品中,鏡頭的移位、遠景近景的切換,一切都是如此流暢。我們看繪本第一頁,草木枯黃,大熊站在懸崖之上,遙望北雁南飛,這是一個遠景。接下來是四個中景,說明了故事發展的進程:大熊冬眠,但與此同時,人類在此地建起了工廠。這五個場景就交代了故事的前因,也讓我們不禁為熊的命運感到擔憂。


此外,約克·米勒還運用了漫畫格的構圖,通過高密度的分鏡畫面讓角色更加立體。當熊從洞中醒來之時,我們能通過六個漫畫格看到大熊從沉睡到逐漸清醒的整個過程。同樣,當冬天就要到來之時,大熊越發困倦了,在這里,同樣是通過六個漫畫格表現了大熊越來越困的狀態。用漫畫格訴說故事,會更細致、更直觀,也有更多的空間進行內容的表達。 

(二)無處不在的對比 《森林大熊》的第一頁,大熊遙望大雁,但這時它們都身處自然,是自由無拘束的。但是在另一頁中,同樣是遙望空中的大雁,此時的大熊已失去了自由,如同網內的囚犯。前后兩種狀況的鮮明對比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熊的無助與痛苦。

當大熊剛出洞穴被工廠管理員發現時,它不斷面見了人事主任、副廠長、廠長、董事長,在這層層等級之中,我們會發現畫面也是隨之不斷變大的,配備的秘書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在這樣變化與比較之中,我們能看到階級地位的等級森嚴。仔細觀察,我們能在副廠長、廠長、董事長的辦公室,看到有關自然的景物。但是,當一頭真正的熊站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竟然予以否認,真正愛自然的人當然不會如此。在這樣的諷刺與對比中,我們能感知人的虛偽。


二、主題表達 (一)荒野與現代 故事的開頭,我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自然與荒野,但這樣的荒野很快就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工廠。如果你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看看自己所處的生活,你會發現工業文明和現代科技早已占據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和剛剛醒來的大熊一樣,這個世界已不是過去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了。繪本中的這一切不過是作者原原本本的將真實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當自然成為工業文明的犧牲品之后,所失去的不僅僅是荒野,還有在荒野之中生存的各類生物。在馬戲團,被鐐銬拴住的鸚鵡,被囚禁在籠子里的獅子、老虎等動物,不斷練習雜耍的熊,它們都是現代文明之下荒野與自然的犧牲品。


(二)迷失與找尋 不到一年,大熊就迷失了自我。故事的開始,它無比確定自己就是一頭真真正正的熊,但當它幾番自我證明都無用之后,它只得被迫穿上工人的服裝,日復一日地在機器前工作著,就是在這種失去自由、喪失自我的重復勞動中,大熊最終也忘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 大熊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呢?起初我們滿懷憧憬地走入世界,走進新生活,但是面對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就會失去最初的理想,逐漸沉淪,最終喪失自我。 大熊在自證身份時,遇到了動物園以及馬戲團里的熊,但可悲的是,身為同類,卻不識同伴。為什么?理由很簡單。 “真正的熊不會坐在車里,而應該像我們一樣,待在籠子里! “真正的熊不會坐在觀眾席上,而應該像我們一樣,在臺上表演! 真正的熊是這樣的嗎?真正的熊難道不應該生活在森林里,冬眠在洞穴里嗎? 無論是動物園的熊所說的“待在籠子里”,還是馬戲團的熊所說的“在臺上表演”,不過是社會的外在判斷。在這樣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之下,這些熊的思想早已被改變了,也已失去了自我的意識,成為了人類的傀儡。 而這些熊不也是我們嗎?經常為外界的價值判斷而困擾,不斷迎合外界價值標準,從而否定、質疑自己,最終失去自己。為什么評價孩子的標準一定要是聽話懂事?為什么評價女性的標準一定是“白幼瘦”?為什么評價成功的標準一定是有房有車?為了這些毫無意義的標準,多少人前仆后繼,在不知不覺中被套上了無形的思想枷鎖。

最后,繪本的結尾,沒有文字,只為我們描繪了一輪彎月,幾點星光,皚皚白雪,以及數只腳印。大熊的命運究竟如何?對此大家的觀點不一,但是我相信,大熊一定能平安度過這個冬季。在繪本的在封底,我們能看到月夜下,一只熊漫步山野,我堅信這就是大熊,此時的它已再次確認自己就是一頭真正的熊,它也再次回歸自己的家園。而人類何時能在不斷的追尋中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呢?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