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十二月,當一列火車停在你家門前,你猜,這列車要駛向哪兒?當列車員告訴你,這趟車要前往北極,要去見圣誕老人,你會相信嗎?
也許很多人都不相信這趟列車的存在,更不相信圣誕老人的存在?墒,有個小男孩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這列車,他真的來到了北極,也真的見到了圣誕老人,還獲得了圣誕老人所送出的第一份圣誕禮物——銀鈴,這就是克里斯·范·奧爾斯伯格為我們所創作的《極地特快》。
該繪本榮獲1986年凱迪克大獎,還被好萊塢改編為電影,并獲得奧斯卡獎、動畫安妮獎等多項提名,而無論是繪本,還是電影,都為我們構造了一個神秘美好的世界。
一、幻想與真實相交織
奧爾斯伯格的繪本創作方法十分獨特,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起源于一幅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然后不斷進行追問,而在他解答完這些問題之時,整個故事也就呈現出來了。創作《極地特快》時,奧斯爾伯格的腦海中就有這樣的畫面:一個冬季的深夜,在森林里,有列火車停在一幢房子面前,它正在等待著什么?它要開往哪里?故事正是在不斷的提問中浮出了水面。

奧斯爾伯格本人曾說:“我想要畫真實的、熟悉的世界,但這世界里又有某些讓人覺得不舒服或者不太對勁的東西!因此,在他的繪本中,我們能看到文字與圖畫相互補充,由此營造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在那個下雪的夜晚,一列不知道從哪里駛來,也不知道駛向哪里的火車,停在了小男孩的家門口,坐上火車的小男孩經過城鎮和鄉村,穿越雪山與高原,最終來到了北極,看到了圣誕老人,還收獲了來自圣誕老人送出的第一份圣誕禮物。
這像不像是某個少年的奇幻之旅呢?聽起來夢幻十分,根本不像真實發生的事兒,但結尾卻意味深長,好像在極力證明這趟玄幻之旅的真實性,否則我們該如何解釋這銀鈴,如何解釋這為特別的人而響起的銀鈴聲呢?

文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夢幻與現實交錯的故事,畫面更是如此。無論是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還是環境的點滴呈現:城鎮的繁華與鄉村的靜謐,高山的連綿與森林的幽暗,都給人呈現出一種真實感,但在這仿若真實的畫面之中又帶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因為在這里,奧斯爾伯格采用了一種他喚作“凱蘭德艾克”的油性粉筆來進行創作,紛紛揚揚的雪花不斷飄灑在各個角落,為這些真實存在的場景增添了一絲絲的撲朔迷離之感,更是向我們傳達出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奇幻之境。

此外,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那樣,奧斯爾伯格是一位善用光與影的魔術師,確實如此,在《極地特快》中,當火車轟隆隆地駛過靜謐的森林之時,當燈光照射在幽靜的森林之中,樹影幢幢,幾匹餓狼在森林之中游走,它們的影子灑在雪地里,這樣的畫面難道能不能讓你感受到真實叢林的森然與危險嗎?

當車到達了北極,停在了市中心之時,我們能看到火車的燈光照射在高樓之間,在這被遮蓋的陰影之中,大街上滿是紅色,這是圣誕老人的好幫手——小矮人!盡管光并沒有照射到每個角落,但正是陰影的存在,才讓我們對接下來的故事產生了無比的好奇。我們會猜想:圣誕老人是不是也在其中呢?是不是馬上就能看到圣誕老人了呢?圣誕老人是在燈光所照射的前方嗎?這樣的光影為現實世界帶來了一種幻想的感覺。

二、相信是一種力量
當文字與畫面給我們帶來一種真實與幻想交織的感受之時,繪本也在向我們傳遞一種獨屬于相信的力量。
“根本沒有圣誕老人!當小男孩聽到自己的小伙伴這樣說時,他并沒有產生懷疑,也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在這個夜晚,他一直等待圣誕老人雪橇上的鈴聲響起……
相信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美好的奇跡,小男孩沒等來銀鈴聲,卻等來了極地特快——一列可以讓他見到圣誕老人的火車。

有人說因為孩子太小太單純,才會相信這些騙人的玩意兒,成年人肯定不會相信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東西,但是又該如何解釋“你要相信光的存在”這一網絡熱梗呢?
相信奧特曼不是天真幼稚,而是一直保存著一份美好單純,F在,這份相信更是演變成為一種精神寄托了,我們相信的不僅僅是奧特曼,更是相信光明,相信奇跡,相信所有的美好都會抵達。如果這份相信能讓我們更接近幸福,那為什么不相信呢?
長大的很多代價也許就是不再相信一些東西,“過去,我的小伙伴們大都能聽到銀鈴聲,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鈴聲逐漸沉寂!不再相信圣誕老人的存在,是不是意味著不再期待圣誕節,不再相信美好的祝福呢?不再相信奧特曼的存在,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無法理解天真的兒童世界呢?無法再次感受到童年那份小小的快樂呢?這是一種成長,同時也是一種失去。
三、教育需要“相信的力量”
“凡是人心所能想象并相信的,終必能實現!究其根底,相信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可,也是對未知的一種向往,這股力量將會不斷推動我們前行。
在教育中,相信同樣如此。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要相信孩子》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教育主張,那就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并非不可救藥,并非只有缺點與不足,我們要相信兒童身上美好的存在,維佳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說明。
維佳進行了偷竊之后,老師并沒有批評指責,而是在之后的教育過程中,時時注意給維佳創造適當的環境,讓他有機會在兩種不同的行為之中做出選擇:是為了集體的利益選擇高尚的行為?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選擇不誠實的行為?這一切都取決于維佳個人的決定。但能夠提供這樣的選擇,也就代表了老師相信學生,相信存在于他們身上的美德。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美好的存在,也自有他的特長與天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如此,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他們的精神面貌才會隨之改善,他們身上最美好的東西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施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時常對孩子們表示“我相信你”,因為這份相信能給孩子帶來力量,當然,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
圣誕老人并不一定存在于世,但相信它的存在卻是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殷切期許;相信也許只需要用一個簡單的語言或動作來表示,但相信卻是發自心底的認同,它會帶來充足的信心與勇氣,相信的力量也會真正作用于生活與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