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娃子》:異鄉人,希望他鄉能成為你的第二個故鄉 回程的車上熙熙攘攘,放眼望去,滿滿當當全是人,這些大多數是春節之后返城的務工人員。他們或在安撫哭泣的孩子,或在和老家的親人報平安,或在收拾著自己大包小包的行李……但無一例外,他們的臉上有離開家鄉的落寞,當然,更有對新生活的期盼。 我想,翼娃子和他的父母離開家鄉時,是不是同樣如此呢?有不舍,有難過,同樣也有無限的期待?
一、真實的圖畫與故事 兒童與成人的世界有著涇渭分明的壁壘,一邊是純潔無瑕的童話王國,一邊是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多數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長在純凈土壤上,可是,教育即生活,它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的孩子應該看到美好的童話,更應該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 《翼娃子》就是一本尤為難得的現實主義題材繪本,很少有孩子會對這樣真實的底層普通人的生活感興趣,但是其中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個文字都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真實的人間畫卷,訴說著一個真真切切的故事,透露出了最樸素的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明白每一個普通的小人物都有著自己最平凡的幸福。 縱觀整個繪本,畫風尤為寫實,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街頭巷尾,都如同出現在我們身邊一般。 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不計其數的人趕公交、趕地鐵、騎著電動車穿梭在人來車往的擁擠都市中,這早已成為我們的日常景觀。翼娃子和父母也是其中一員,只不過比起普通的上班族,他們需要起得更早,只因為橋北到鼓樓區的清江花苑,這段遠距離不允許他們耽擱太久。于是,你看到了睡眼惺忪的翼娃子、在公交車上打盹的媽媽,騎著電動車的一家三口,這樣的場景不就在身邊嗎?
 
蘇克快餐、楊記宮廷桃酥王、老鴨粉絲湯、清江花苑,這些場景的出現讓熟悉南京的朋友一眼就能認出這座城市。當然,南京之外的讀者也能看到熟悉的畫面,那就是翼娃子家的小吃店,這個小小的餐館位于小區大門旁的一個角落里,里面的種種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滿滿的生活氣息:液化氣、貼滿墻壁的食物菜單、小茗同學、雪花啤酒、冒氣的高壓鍋、大大的電飯煲、“餓了么”外賣箱……這不就是你家樓下的小吃店嗎?也許它就夾雜在蘭州拉面和麻辣燙中間,小小的餐館既提供各種面食,還能做各種蓋澆飯,更有爽口的小菜,物美價廉,一種熟悉感瞬間撲面而來。
 
為了創作出真實的故事,作者劉洵住進了翼娃子家,和一家三口共度了普通而又平凡的一天,也因此,她體會到“最真實的情節才是最感人的”。繪本的文字沒有反轉,沒有意外,沒有技巧,故事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像淡而無味的白開水,無色無味,但卻耐人尋味,情感充沛。 這不僅僅是翼娃子一家三口毫無波瀾的一天,其實也是無數普通人平平淡淡的一天。我們生活的現代都市,異鄉人不計其數,他們從事著不同的工作,為了生活到處奔波,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多的活力與煙火氣息。 而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溫情也無處不在。翼娃子和爸爸媽媽早出晚歸,但是比起大部分獨自在外的務工者,比起大部分和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盡管生活艱辛,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這是家庭所帶來的溫暖;吃飯的客人很愛逗翼娃子,一大一小在一起侃侃而談,這是陌生人之間的溫暖;翼娃子去找阿成玩,拿玩具逗小鴿子,這是獨屬于小朋友之間的溫暖。那一團團的熱氣,那一根根面條,那一道道衣褶都是溫情的最好見證。

二、藏在繪本里的細節 故事的敘述簡單明了,沒有波瀾,不過作者卻在看似簡明的畫面之中增添了多處暗線,讓整個繪本的層次更加豐富。 我們先來看前后環襯,前環襯上的恐龍玩具、文具盒、作業本、字典、小本子、小菜、大蒜、抹布,這些貫穿了翼娃子的一天。其實整體來看,無論是翼娃子一天的生活,還是在這里出現的種種,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翼娃子的學習(文具盒、作業本、字典)、翼娃子的游玩(恐龍玩具)、翼娃子的“工作” (小本子、小菜、大蒜、抹布)。而這三個部分就剛好和文中的情節一一對應。

首先來看翼娃子的學習部分,早上和爸爸從水產市場回來之后,媽媽催促翼娃子趕緊寫作業,這時的他還有一篇作文沒有完成;爸爸去送外賣時,催促翼娃子趕緊寫作業,并且以“武力”相威脅;寫完作文的翼娃子開心極了;晚上,父母幫翼娃子一起找消失的作業本。 
其次,是翼娃子的“工作”部分,其實也就是他在小吃店里幫忙的這部分。早上和父母來到店里,翼娃子把備用煤氣罐拖進屋子里;中午,店里很忙時,翼娃子幫忙收拾碗筷、擦桌子;客人要小菜時,翼娃子趕緊去盛……  
最后,就是翼娃子的玩樂時間了,隨處可見的恐龍就是他的最好玩伴,他會帶著這個來自故鄉的最愛去這座新城市尋找更多的好朋友。 這三部分穿插在一起,環環相扣,由此構成了翼娃子豐富多彩的一天。 再來看后環襯,我們會發現些許的改變:滿滿一大盆小菜已消耗大半,一罐油辣子也已見底,記錄客人需求的小本子也寫到了41號;恐龍玩具轉了個方向;文具盒已經關上,翼娃子那油膩膩的作文也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也由這篇作文了解到這個調皮又機靈的小男孩的老家,也通過這個餐桌了解到了翼娃子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半的個人學習,一半的店內忙碌。

在正文中,也隱藏了一條暗線,那就是隨處可見的時間:大清早,小吃店的時鐘向我們表明此時還不到八點;中午店內人來人往時,時鐘指向了十二點;下午,懷孕的阿姨來到店里,此時已過三點半;翼娃子去找阿成時,菜市場的時鐘告訴我們此時已到五點零五分;晚上,爸爸媽媽幫翼娃子找作業時,店內的電子表已顯示到了晚上七點五十;媽媽帶著翼娃子等公交時,公交站牌上的時間已是晚上八點二十七。一家人的辛苦和忙碌也能由此感受到,不過平淡的幸福與生活的充實讓他們甘之如飴。  
注目封底,翼娃子抱著“大花”,遠處的爺爺奶奶,還有堂弟虎娃子向他奔來……

如今,翼娃子的故鄉,既在山路綿延的重慶,也在忙忙碌碌的南京。 所有的異鄉人,都是故鄉的深情守望者,也是新生活的奮勇開拓者…… |